触感检查是矿用电缆维护中快速识别老化、机械损伤及内部缺陷的关键手段,需结合手感经验、安全规范及环境适应性综合判断。以下是操作核心要点及风险规避策略:
一、操作环境与安全准备
-
断电与防护
-
检查前必须切断电源并验电,使用便携式验电器(如10kV级验电笔)确认无残余电压。
-
穿戴防静电手套(表面电阻≤1×10⁸Ω)及绝缘靴,避免因静电或误触带电部位引发事故。
-
环境评估
-
井下潮湿区域需先排除积水,防止手部湿滑导致误判;粉尘浓度高时,优先使用防爆型照明设备(Ex d I Mb认证)。
二、触感手法与判断标准
-
按压弹性测试
-
手法:用拇指与食指捏压电缆护套(避开接头处),施加5-10N力度,匀速按压3秒后松开。
-
合格标准:橡套材料(如氯丁橡胶)应迅速回弹,无永久凹痕;若回弹时间>2秒或硬度变化>5%(邵氏A型),提示材料老化(参考MT 818.1标准)。
-
弯曲部位触诊
-
移动电缆(如采煤机拖曳电缆):反复弯折电缆至最小允许半径(如电缆外径的6倍),感知护套是否发硬或出现“褶皱感”,此类现象预示内部绝缘层疲劳开裂。
-
固定电缆:检查悬挂点或支撑架接触面,若触感局部增厚(可能因摩擦生热导致护套熔融),需用红外测温仪复核温度是否超限。
三、内部结构异常识别
-
断股与松散绞合
-
触感特征:沿电缆长度滑动手掌,若某段手感“空心”或“颗粒状”,可能为导体断股或绞合松散。
-
验证方法:对比正常段与异常段重量差异(断股>10%时,单位重量下降≥3%)。
-
局部鼓包与异物侵入
-
触诊技巧:双手交替按压电缆表面,若发现局部隆起(如鸡蛋大小),且按压时有“流动感”,可能为内部进水或绝缘层受热膨胀。
-
风险处置:立即标记鼓包位置,禁止弯曲或拖动,避免内部短路。
四、风险规避与禁忌
-
禁止带电触检
-
即使电缆标称断电,仍需用万用表复测导体间电压(≤50V为安全范围),尤其高压电缆(如6/10kV级)可能因电容残留放电。
-
化学污染防护
-
若电缆表面沾染油污或腐蚀性液体(如酸性矿井水),需先清理并佩戴耐化学手套(如丁腈材质),避免皮肤直接接触。
-
误判控制
-
触感检查需与目视检查、仪器检测结合,例如手感硬化区域需用游标卡尺测量护套厚度(偏差>10%则失效),避免主观误差。
五、记录与后续处理
-
缺陷分级
-
轻微缺陷(如局部弹性下降):记录位置并列入月度监测计划,涂抹硅脂延缓老化。
-
严重缺陷(如内部断股或鼓包):粘贴红色警示标签,48小时内更换或硫化修复。
-
数字化存档
-
使用防爆平板拍摄触感异常点,上传至管理系统并关联历史数据(如该段电缆安装时间、负荷曲线),辅助AI算法预测寿命。
经典案例参考
某铜矿巷道内,维护人员通过触感发现固定电缆某段硬度异常,进一步检测发现:
-
护套邵氏硬度从60HA升至68HA(超标);
-
红外测温显示异常点温升12℃;
-
拆解后确认内部绝缘层存在碳化痕迹,避免了一起潜在火灾。
总结
触感检查需遵循**“一停二测三触诊”原则(停电源、测环境、再操作),结合量化标准与经验判断。建议每季度开展触觉模拟训练**,通过盲测老化样品、断股模型等提升人员敏感度,同时引入智能触感手套(压力传感+温度反馈)辅助数据化评估,将漏检率控制在5%以下。